大年前后,糕点是销量很大的一宗商品。除了祭祀,上供,还应用于访亲探友。而最初的糕点则是源于古代岁令和相关礼仪的需要应定产生的供品,食品。北京人把高点叫做“饽饽”了。饽饽一词古而有之,但北京确实是从满族入关以来饽饽一词才盛行开来。满族人不但把糕点叫做饽饽,就连水饺都叫做“煮饽饽”。老北京人为什么称糕点为饽饽,而不叫做点心?原来清代对于那些判重刑的犯人,要施以千刀万剐的酷刑,犯人死前痛苦至极。有些犯人的家属怕自己亲人受不了这种酷刑,就用重金贿赂刽子手,让他们在对犯人行刑时,先一刀结果犯人的性命,使其免受一刀一刀被割之苦,而人的致命处莫过于心脏,于是,刽子手就把这扎向犯人心脏的第一刀,叫做“点心”。所以,那时候人们对于“点心”二字很是忌讳。那时候到糕点铺买糕点的人都说是买饽饽,没有人说买“点心”的,就是在满街的糕点铺中人们也见不到有“点心”二字招牌。
由于那时候北京人对高点的需求量大,所以糕点店也就相应的多起来。糕点店都叫饽饽铺,饽饽铺都叫某某斋。饽饽铺门面当中悬挂着某某斋的匾额,两边横匾写着“满汉饽饽”“龙凤喜饼”等字样。最大的饽饽铺要数前门大街的“正明斋”。正明斋继承了满汉高点的传统风味,而成为京氏糕点的代表。再长期的经营中形成了四大套糕点,即大八件、中八件、小八件和细八件,总称“京八件”。“八件”是指馅和形状而言。馅有白糖、椒盐、豆沙、豌豆、山楂、玫瑰、青梅、葡萄干共八种。“大八件”和“中八件”每斤十六个;“小八件”每斤三十二个;“细八件”更为精致,图案益加讲究。这四大套共有一百多个品种。此外,正明斋的应时糕点也是远近闻名的。从他的应时糕点中,可以看到北京的一幅民俗画。早年,每到春节,正明斋大量生产应节糕点密供,有方块的、六角的、菱形的、一层层面码在桌子上,最高达一米左右,望去若精美的金字塔,象征着吉祥如意。春节过后,阴历二月初一,太阳糕就上市了。除了“正明斋”外,同时比较有名的饽饽铺,还有西单的“毓敏斋”西四的“兰英斋”“兰华斋”东四的“桂芳斋”“芙蓉斋”地安门的“桂英斋”。清真饽饽铺,则以前门大街的“祥聚公”和通县的“大顺斋”为最有名,“大顺斋”清朝就有,它的“糖火烧”今已远销国外。“芙蓉斋”制作的黄白蜂糕,在北京享有盛名。“桂英斋”的糕点经常供应宫廷和王府。传说慈禧太后都吃过“桂英斋”的糕点。 每年腊月初一,各饽饽铺便把密供的样品摆出来,让顾客看样订货。腊月二十,密供便大批上柜。密供无论汉民回教糕点铺,一律用香油炸,因为都是上供用的,必须是素的。糕点铺为了拉主顾,还与京城内的大小寺院有着密切的联系,每当腊月二十八九,糕点铺就派人往诸如三圣庵、长椿寺、水仙庵、天宁寺、法源寺、白云观、崇效寺等地方送密供,以备他们春节设供。
『金克来糕点最后编辑于2011-1-28 11:15:14』
『金克来糕点最后编辑于2011-1-28 11:17:53』